生物与生态
地质与地理
资源与环境
气候与灾害
权益与文化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海洋世界 字号:
沧海长城 天下第一关
海洋世界 | 时间: 2010-06-17 14:37  | 文章来源: 香颂

作者:张向冰

山海关作为明代长城的东部起点,是万里长城唯一的入海之处。据史料记载,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大将军魏国公徐达见这里“襟山枕海,实辽蓟咽喉,乃移关于此”,于是建关设卫。

山海关因在山海之间而得名,当时的长城比较简陋。明隆庆元年(1567年),戚继光从南方抗倭前线调到北方,担任蓟镇总兵。在任期间,他对山海关的城墙进行了大规模修缮,长城上的空心敌台就是戚继光主持建造的。空心敌台也称“敌台”,每一个空心敌台既可供士兵休息,又可以藏在其中向外放箭。

山海关,商属孤竹国(现河北省迁安市),周属燕,秦属辽西郡,东汉置卢龙郡(现河北省卢龙县),隋唐设临渝关,宋名临闾,辽属迁州,清乾隆二年(1737年)设临渝县。

“两京锁钥无双地,万里长城第一关。”前人将山海关的险要比作燕京(北京)、盛京(沈阳)之间的“锁”,称之为“天下第一关”,可见其地势险要、修筑精巧、作用之大。

山海关关城周长4千米。东门曰“镇东”,即“天下第一关”的大门。关城东西方向各筑罗城,关城南北方向各筑翼城,互为犄角。关城东数里外又筑威远城、烽火台、敌台等附属工程。这些建筑拱卫着主体建筑——山海关关城,组成了一个完整的防御工程体系,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卓越的建筑艺术和军事才能。

山海关东门城楼上悬挂着“天下第一关”的匾额。每个字高达1.6米,笔力顿挫凝重,雄劲浑厚。“一”字笔画最少,却不显淡薄;繁体“关”字笔画虽多,却不显臃繁。匾额的艺术风格与关山险隘的建筑格局十分谐调,使整个城楼显得更加奇伟俊秀。匾额由明朝进士肖显所书。相传,肖显擅长书法却家境贫穷,在邻居老太太的资助下,写了“天下第关”四个字送给老人。当时,朱元璋正在征集“天下第一关”的匾额,见到老人献上的字后龙颜大悦,出重金要求补上“一”字。于是,老人又找到已经做官的肖显,肖显用头发在纸上甩出一个“一”字,这就是山海关城楼上匾额的“一”字显得特别洒脱的原因。

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起义军攻占北京。当时,吴三桂是镇守山海关的总兵。他本打算投降李自成,可是李自成对明朝降将和官员大规模杀戮,吴三桂的父亲被抓,爱妾陈圆圆被农民军大将刘守敏掳走,吴三桂自感命运难测,拒绝向李自成农民军投降。李自成闻讯,亲率20万大军讨伐吴三桂。吴三桂虽然与李自成势力相当,但士气较弱,自己很难抵挡住李自成的进攻。于是转而请多尔衮进入山海关,击溃了李自成的农民军。

老龙头宁海城是山海关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年,戚继光认为老龙头是军事上一个薄弱环节。在其海水和海岸的交接处,北方游牧民族的骑兵入侵时,可以沿海岸线绕城入关。这样,长城就失去了防御作用。于是戚继光在此设计建造了一座入海石城——靖卤一号敌台,很好地解决了隐患,成为山海关点睛之笔。

“万里经营到海涯,纷纷调发逐浮夸。当时用尽生民力,天下何曾属尔家?”清军入关后,康熙帝用此诗抒发了他取而代之的得意心情。

1   2   3     


[我要纠错][推荐] [收藏] [打印] [ ] [关闭]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网站维护制作:海洋出版社 《海洋世界》杂志社 中国网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大慧寺路8号 邮编:100081
稿件联络信箱:oceanworld@gmail.com 网管信箱:fengz@china.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