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祖国万岁”——西沙魂,大爱无言中建岛
在中建岛,我还见到了官兵们在荒芜的沙滩上,用一块块礁石垒成的四个大字“祖国万岁”,我顿时心生敬意,倒不是因为这四个大字在标语类别里可以申请“吉尼斯记录”,是因为我深深感到“祖国”在这些普通官兵心中沉甸甸的分量,同时也深感自己作为这些官兵的领导,肩负的责任有多么重大。
珊瑚岛“狗”的故事,让我每每想起来,心中窃笑。当我们乘坐的炮艇驶进珊瑚岛的航道,远远地看见码头上欢迎的队伍中还有一条狗。上码头后,它一直跑在前面带我们走进了营部的会议室。我们去各连队营区和防区看看,它也一直带路,迈着小碎步,尾巴不停地摇着,并不时回头看我们走在后面的人,样子煞是可爱。后来,营教导员还告诉我很多关于这只狗的故事:它看到穿军装的人从来不叫不咬,而穿便服、拖鞋等衣冠不整者,它看到就凶叫,有时还咬;它层级观念很强,它可以去连队“视察”,而连队的狗不准到营部“闲逛”,它一看到就追着咬;它懂得享受,谁房间有空调,它就到那家休息;它跟着官兵巡逻,从不分白天和晚上,不必排班,每班必去……难怪有人说,珊瑚的狗不仅仅是狗,也是战友。
金银岛的紫罗兰
金银岛的紫罗兰,映衬出了官兵们乐观的情怀。
这个岛上灌木丛生,长有羊角树、抗风桐、琵琶树等,蒿草更是长势茂盛。这里原来是不长紫罗兰的,现在紫罗兰遍布全岛。我查阅过相关资料,紫罗兰的适宜生长温度是5~25℃,适宜生长土质为肥土。可在这年平均气温26.5度、最高气温可达40℃的沙土上,靠一代代官兵的努力,紫罗兰在这扎根了。连队周围的空地上、道路两旁,到处都是,它们或生长成各种吉祥的图形,或生长成战斗口号,把整个小岛装扮得绚丽多彩。战友告诉我,在小岛栽种紫罗兰有“三难”。一是幼苗上岛难。受交通影响,在大陆采购的幼苗,大多在运输途中就夭折了,因此要经常请渔民兄弟帮忙。二是栽培难。沙土上栽培紫罗兰无异于房顶上种稻谷,高温常把根系“烧”死。所以官兵们常常以从别处移土、从大陆带土的方式,解决它的温床。三是浇水难。小岛淡水少得可怜,水船补给和老天赐予的雨水能保证生活必需就烧高香了,哪来那么多淡水浇灌这些“小可爱”呢。于是官兵们就“一水多用”,硬是一滴一滴地把它们浇活了。灌木丛中透出的那一片片紫红,诠释着官兵对小岛的无限热爱。
还有石岛的老龙头、无驻防岛礁上栖息的渔民兄弟,还有很多很多,它们孕育了更多西沙人爱岛守岛建岛的情怀,浓缩了一代代西沙官兵“以岛为家,乐守天涯”的真情,这里面的故事还需要慢慢去寻找,慢慢去品味。
早听说在西沙钱如纸、情似金。全军第一个经济学博士、全军优秀指挥军官、在西沙工作5年的陈俨政委提升了,我和袁华智政委陪他去部队辞行。第一站来到了一个小岛观通站,站长集合好队伍报告完毕后站在了队伍最前头,陈政委一一握手辞别,当第一个握住站长的手时,站长突然失声大哭,紧紧地抱住陈政委,其余同志眼睛里都噙满泪花。当陈政委握完手,一句话没说出来就准备登车离开时,在门口站岗的卫兵,跑步过来又抱住了他。之后,我们一一走过其他连队,每个连队都上演这种情景剧,袁政委和我的眼睛也都湿润了。登上来接他的军舰,陈政委面对码头行一个庄严的军礼,送他的全岛军民都哭了。军舰渐渐远去,我们久久凝望远方,他哭了没有我们已看不清楚,但军舰知道,大海知道,西沙更知道。和平时期,西沙的生活是平凡的,西沙的人也是平凡的人,训练、巡逻、守岛,日复一日,周而复始,没有KTV,没有大酒楼,没有花前月下的卿卿我我,但这里却有战友之间的浓浓亲情,有守岛建岛的豪迈热情,有报效祖国的赤子真情,这就是撇不开、放不下的西沙情。
境由心生,人生是思考的旅途,生命由思考而升华,旅途因思想而精彩。西沙人是快乐的,来源于他们对物质的满足,对金钱的满足,对职业的满足,对喧嚣的满足。再拿起《我是西沙人》翻看,这竟是一本没有标注定价的书!是啊,这不是编者的疏忽,这确实是一本没有“定价”的书,西沙人的情感已不能用价值来衡量。
西沙的故事太丰富,每一天都在发生着不同寻常的事情,这构成了西沙人特有的生命旋律,但主题是突出的,曲调是明朗的,它给我们打开了一扇窗,透过这扇窗,打开了一本精彩得无法想象的书。
“爸爸,西沙有什么好东西呀,给我带回来哟!”女儿打电话问我。
“第一,给你带一本没有定价的书,第二,给你带讲不完的西沙故事……”我不假思索地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