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为了搭载机身比SH-60J长400毫米的SH-60K直升机,“高波”级扩大了机库的容积,并为将来装备的机载反舰导弹和反潜鱼雷等弹药预留了位置。为了便于直升机进入机库,“村雨”级上起降甲板偏左舷从降落位置到机库设有一条滑行轨道,可以将直升机牵引进入机库。而“高波”级采用E-RAST助降系统,并且使用了和直升机驱逐舰相同的双滑道设计。但“高波”级只有一个降落点,所以两条滑道在降落点上会合,形成了Y字形。直升机可从降落点沿滑道推向左舷或右舷。“高波”级还重新设计了飞行员及机务员休息室,改善他们的居住的条件。
自MK48型导弹垂直发射系统撤消后,90式反舰导弹发射架移到了第二个烟囱前,撤除了原来的暴风安全挡板。吊车从“村雨”级的两部减少到一部。为了保证使用,吊臂加长了3米达到12米。舷梯和舱口盖都采用了更轻薄的材质,以减轻重量。出于隐形的考虑,补给口(即滑动垫孔)保持与上层建筑一样的倾角。左舷中部的电梯舱盖使用液压驱动,能更灵活地开关。
“高波”级还将桅杆上的航海雷达从舰体中心线挪到了偏右舷的位置上,在桅杆上装有多种天线和传感器。与“朝雾”级的两根桅杆相比,单桅杆的“高波”级如何克服烟囱的高温废气对各种设备的影响是一个问题。日本军方的设计人员经过缜密的安排,克服了这个难题。“村雨”级的桅杆结构十分复杂,因此“高波”级在设计中就尽量简化桅杆的结构,虽然加装了不少传感器与天线,但由于采用了轻巧衍架结构,桅杆的重量没有大的增加。“高波”级的桅杆为了妨碍敌方雷达的探测,使用吸波材料制造。同时桅杆上的波导管与电缆线都作了防弹处理,以提高战时的生存性。“高波”级沿用了“村雨”级的将风速标装在桅杆两侧、由舰内遥控操纵的方式。舰桥上的航海器材也作了一些增补。此外,“村雨”级在设计中强调了隐形性,为此整个上层建筑向内倾斜,可以有效地减少雷达回波,降低敌方雷达的探测距离。“高波”级在保留原有设计的同时,还努力送还烟囱废气的红外辐射,进一步加强隐形性能。
在“朝雾”级以前,日本海上自卫队多用途驱逐舰的舰桥为开放式结构,从“村雨”级开始采用了“金刚”级的封完备式舰桥,这样不但有利于布置舰内的空调系统,还可将舰桥扩大到左右舷的边沿,使舰桥内的空间更加宽敞。随着日本驱逐舰吨位的不断增加,各种舱盖、水密门也随之加大。此外,“高波”级将原来12人小住舱整合为30人一室的大舱。这是因为日本海上自卫队认为,战时过多的小住舱不利于作战。在执行紧急运送任务时,这些舱室还可临时改为3层辅位,这样可以多容纳50人休息。“高波”级为了防止舰内人员交叉感染,为每个住舱配备了冰箱和微波炉,以防止舰上疾病流行。
空前强大的舰载全维作战系统
“高波”级武器装备相对于“村雨”级的改进主要是主炮和导弹垂直发射系统。主炮由“村雨”级使用的奥托·梅莱拉62倍口径76毫米炮改为“金刚”级上使用的奥托·布莱达54倍口径127毫米炮。该炮虽然重量较大,近40吨重,但射速比美国的MK-45型127毫米炮高一倍,达到了45发/分;使用非增程炮弹时,最大射程23千米,而且可以发射所有北约国家为该口径炮研制的全部弹种。采用该炮之后,不仅炮弹威力大为提高,而且口径增加之后,其采用各种制导炮的余地也就相应增大,精确打击能力增强。如果其使用激光制导炮弹,甚至是GPS制导炮弹,对付陆上点状目标时相当有效。在未来的登陆战斗中,当前线部队遭到点状目标狙击时,只要通报目标的位置,或使用激光照射器对目标进行照射,就可完成一次标准的精确打击。
至于垂直发射系统,“高波”级将“村雨”级上使用的MK48系统和MK41系统统一为MK41一种,布置在前甲板主炮后位置,原先MK48平台改为了反舰导弹发射平台。如此改进后,海麻雀防空导弹和阿斯洛克反潜导弹的配置方法就比以前灵活许多,可以根据任务内容和对方实力等条件自由配置两种导弹的比例。值得一提的是,MK41垂直发射系统还可以为以后海上自卫队装备巡航导弹进行硬件上的装备。由于日本现阶段出于种种考虑不能研制这种远程攻击性武器,而未来战时又很有可能要单独执行对远程陆上目标的精确打击任务,在战时一旦需要,只能使用美国的装备。而MK41系统,本来就可使用“战斧”一类的巡航导弹,至于前期的技术战术训练,则可以通过日美之间的各种联合训练、演练、演习和人员交流进行。假设将来需要对朝鲜半岛或其它地域的陆上目标进行攻击,仅这一艘“高波”号,就可以携带29枚巡航导弹,其攻击力还是相当强大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