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与生态
地质与地理
资源与环境
气候与灾害
权益与文化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海洋世界>> 海战 字号:
航母计划揭密
海洋世界 | 时间: 2010-06-13 13:45  | 文章来源: 香颂

俄国:“航母梦”重新苏醒

自1991年苏联解体以来,曾经强大的俄海军一蹶不振,象征其海军实力的航母也陷入悲惨境遇:有些被出售成为旅游设施,有些被当成废铁拆得七零八落最终,俄海军只剩下唯一的一艘航母——“库兹涅佐夫海军元帅”号。该航母用途单一,还因缺乏资金维护,很少出港执勤,成为俄海军最昂贵的摆设。近年来,随着俄罗斯经济的稳健恢复,俄海军的“航母梦”重新苏醒。俄海军航母“一根独苗”的状况将会有很大改观。2009年1月,俄海军总司令马索林上将对媒体透露,在今后20年内将组建6个航母攻击群。2月27日,俄新社再次向外界“爆料”:俄海军新一代航母将采用核动力,排水量在6万吨左右。新航母将配备能垂直起降的第5代战机,现役的苏-33战机将被替换。除了歼击机、直升机,新航母还将装备无人机。根据《俄联邦海军未来10年发展规划》勾勒出的俄海军未来蓝图:预计到2025年左右,俄罗斯海军将拥有300~320艘现代化作战舰艇,其中包括6艘航空母舰,届时俄海军将具备纵横各大洋的远洋作战能力。

中国:外媒推测中国将在2010年完成向“蓝水”海军的转变

自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国外媒体开始大量谈及中国建立“蓝水”海军的雄心壮志。国外军事分析人士大都确信,到2000年或稍后一段时间,解放军海军将拥有“绿水”(沿海海域)海军的地位,并具备向西太平洋投送有限作战力量的能力。到2010年,将完成向“蓝水”海军的转变。据此,《简氏防务周刊》认为:中国实施航母研制项目的主要原因在于,只有先获得制空权,才能夺取制海权。这一现实是中国对发展航母寄予厚望的根源所在。未来的中国航母很可能将是一级中国自行建造的中型航母。

根据国外媒体的推测,中国未来航母满载排水量应在4~5万吨左右,因为过小的航母并不会对中国海军的远洋作战及突破岛链的能力有大的提高,且在舰载机型号选择和配置上有困难。而5万吨以上的大型航母对于中国来说技术风险,经济压力和政治风险都过大。新型航母在飞行甲板的布局上可能采用斜段角度较小的斜直两段式飞行甲板,这与俄制航母相似,可降低建造难度,且与美制航母比更有利于飞机起降。在动力系统配置上,中国未来航母很可能采用国产大功率蒸汽轮机方案,核动力的技术风险和造价过高,且目前中国海军的战略需求也不需要航母拥有无限动力。燃气轮机和柴油机在5万吨左右的作战舰艇上还未见应用的先例。蒸汽轮机在美俄法航母上已经有非常成熟的应用,国内的相关技术储备也较为充分。在大功率蒸汽轮机的推动下,中国未来航母的最大航速应能超过30节,因为中国海军一向有重视高速航行的传统。在舰载装备方面,选用远程三坐标雷达配以完善的舰队自动化指挥系统即可,无需安装多功能相控阵雷达,武器装备上可能安装3~4座中国国产7管近程防空系统,加装远程防空导弹,反潜装备俄制RBU-6000型深弹。最关键的是舰载机的选择和搭配方面,主力作战飞机很可能为引进的苏-33改型,中国未来航母也有可能选择自研舰载战斗机。反潜直升机可能选用俄制卡-28。中国未来航母的载机数可能为40架左右。

日本:“大隅”号在“必要时候”只要加上机库就成了轻型航母

日本的“航母梦”由来已久。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军用6艘航空母舰和360余架舰载机担当主攻力量,一举炸沉停泊在珍珠港内的美太平洋舰队40余艘舰船,使其9艘主力战列舰在两小时内几乎全部葬身海底。太平洋战争爆发时,日本海军力量仅次于美国,两国各有航母10艘。战争结束时,日本帝国海军的所有航母已损失殆尽。二战结束后的一段时间,日本百废待兴,加之处于美国的严密监督和管制之下,无心也无力发展军事力量。然而,20世纪80年代以后,日本经济实力增强,其政治、军事野心迅速膨胀。但是由于其他亚洲国家对日本军国主义心存余悸,警惕性较高,日本稍有动作即口诛笔伐,声讨谴责,迫使日本只能偷偷酝酿制造航空母舰,并利用各种手段和机会积累经验。由此可见,日本的“航母梦”一直萦绕心头,挥之不去。据报道,日本汲取自己二战时的经验及英阿马岛战争的经验,在建造大型民用船只包括邮船、客轮及货船时,对关键部件和线路都要进行特殊设计和布置,便于在战时进行迅速改装。其中的一些大型船只稍加改动就可以被改装成直升机航母。1998年3月,日本建造的运输舰“大隅”号服役,其排水量达1.3万吨,尽管日本一再澄清其只是一艘“两栖运输登陆舰”,但是却不能因此而排除其被用作垂直/短距起降的训练、实验舰的可能。

      1   2   3     


[我要纠错][推荐] [收藏] [打印] [ ] [关闭]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网站维护制作:海洋出版社 《海洋世界》杂志社 中国网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大慧寺路8号 邮编:100081
稿件联络信箱:oceanworld@gmail.com 网管信箱:fengz@china.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