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度上升将会导致热带雨林“异变”
蒙特贝尔特热带雨林的生命线是季节风。因季节风带来的水蒸气,在到达山涧地域后就会变冷,进而变成云层。在漫山遍野的雾海笼罩下,整座山脉凉气逼人。多少世纪以来,各类植物和昆虫、动物栖息在这片广袤的地域,世世代代以此为家。
地球和季节风的温暖化使得这里夜间的气温上升,上空的云层增多增厚,大大遮掩住了昔日的阳光热量,进而导致白天的气温下降。这种气温很适合壶菌属生物的繁殖和生长。现在,在水中疯长起来的壶菌属植物,已在中南美洲的广袤热带地域大规模繁殖开来。壶菌属水生植物很喜欢在青蛙的皮肤上繁衍生殖,它在青蛙外体上形成了一层厚厚的隔挡盔甲,致使青蛙无法通过自己的皮肤吸收水份来维系生命。最后因严重脱水而死亡。另外,壶菌属植物的毒素也是造成青蛙灭绝的主要原因。
“目前青蛙的大量灭绝仍在加剧,水陆两栖动物在地球变暖灾难中属于第一轮牺牲品”,生物学家哈温斯表示。自此之前,先后有不少著名科学家对地球变暖的恶劣影响提出过的警告。他们纷纷将从蒙特贝尔特热带雨林等世界各地获取的第一手资料发表在有影响力的媒体上,并希望引起世界关注。
或许任何反抗都是徒劳无益的,至少是无效的。科学家们对世界各地展开广泛调查后的报告得出结论,不用多久,将有更多的物种灭绝或行将灭绝。在过去的整整一个世纪间,虽然全球气温仅仅均升了0.6℃,给动物界带来的却是致命性打击。由于全球变暖的日益加剧,动物们不得不四处迁居,寻找适宜生存的栖息地,使它们正常的交配、筑巢等生活习惯陷入混乱。许多动物的天敌趁火打劫的可能性也必然增大。可供动物正常栖息的“地盘”日趋紧缩,食物等资源的竞争残酷性日益增大。
揭开原始自然状态下的生物灭绝之谜
面对日益加剧的全球变暖,生物界的选择只能是适者生存,优胜劣汰。用得克萨斯大学生物学教授哈麦森的话来说,就是,“迅猛的全球变暖,远远超出了生物的进化适应能力;生物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早已远远落后于全球变暖的突飞猛进”。但也有不少专家对全球变暖的现象并不感到意外和吃惊,他们的观点是“无论什么样的疾病蔓延,可以说均与气候条件息息相关。不同物种,特别是捕食动物与寄生生物之间的关系变化和状况也是极其复杂的。将这些变化因素输入与气候变动相关的模型中演算,却得不出任何直接结论。所以说,全球变暖的影响恐怕只能宏观预测一下。”
蒙特贝尔特热带雨林的状况,使长久以来缠绕在诸多学者头脑中的不解之谜显得更加扑朔迷离。一个个巨大的谜团久久困扰着他们:为什么一块丝毫没有遭受破坏的自然公园和保护区中的野生生物竟然也会蒙受灭绝之灾?丑蛙灭绝的原因,从酸雨到紫外线,众说纷纭。直至20世纪90年代末期,许多专家才开始关注大量壶菌属植物。专家经深入观察后得出结论:壶菌属是丑蛙死亡的元凶。
哈温斯博士却对这一结论不以为然。实际上,不仅是丑蛙,几乎所有的水陆两生动物均没逃过死亡的命运。倘若壶菌属真是罪魁祸首的话,为什么壶菌属植物仍在大量繁殖孳生?它们是全球变暖恶果的唯一受益者?带着种种疑团,前不久哈温斯观察到,壶菌属只是在雨期加速繁殖,气候变暖时壶菌属的毒性或危害性才会增加。他还发现,在茫茫热带雨林中,全球变暖后形成的自然环境条件恰恰比较适宜大量生物的正常生长。但严酷的现实是,雨林中80%的物种已灭绝,而且随着气候逐年变暖,物种灭绝的速度和数量也在与日俱增。“如果说夺去蛙类性命的“子弹”是壶菌属植物,那么“扣扳机的枪手”就是气候变暖。随着气候的变化,疾病的病毒结构也会改变,但目前的征兆还不十分明显”,哈温斯说。
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中国新疆天山冰川每年退缩8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