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印度洋海啸预警系统设立完毕。
2006年6月28日,在印度洋海啸灾难发生18个月之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松浦晃一郎宣布,覆盖整个印度洋的海啸预警系统已经设立完毕。而在此之前和之后的两件事特别值得人们深思:在2006年5月17日联合国组织的世界首次海啸预警系统演习中,从中国国家海洋预报中心警报响起到浙江省最后一个县级单位接到海啸警报,用时仅24分钟;然而,紧接着在2006年7月17日的15时24分,印度尼西亚爪哇岛附近海底发生7.7级地震后,15点30分左右海啸就到达西爪哇省庞岸达兰市海岸,这个过程仅仅花了5分钟。
2004年12月29日,当时的太平洋海啸预警中心主任劳拉·孔就承认:“即使海啸发生时预警系统已经存在,在苏门答腊岛和泰国等一些重灾区,官员们仍然来不及撤离海岸上的大批人群。2006年5月17日太平洋地区的演习也只是测试了警报的接受、制作和分发,检验各国海啸预警决策程序,并不涉及人员的疏散和撤离。”
正如松浦晃一郎做出上述宣布后又补充说:“必须正视两大挑战:一是加强国际协调,各国和地区自己的海啸监测系统必须和其他国家的系统兼容并联网;二是要加强预防海啸的投资。如果没有预防海啸的措施,100%准确的预报也没有什么用处。”灾难发生后,任何人都会对海啸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然而责任部门容易顾忌社会恐慌和疏散成本,这个尺度但愿能用更少的生命代价学会掌握。
2007年,下一次再出现类似的海啸怎么办?
2007年12月26日,印度尼西亚亚齐省省长在参加受灾纪念祈祷仪式时说:“我希望,我们能够忘却悲伤,擦去泪水,在我们的生活中揭开新的一页;我也希望有一天,我们的国家能够还清债务,并且向别的受灾国家伸出援手。”
海啸灾难过后,印度尼西亚等灾区得到了来自全球各地的援助,海啸援助总额达到了130亿美元。在这些援助下,亚齐地区已重建了10万栋房屋,800多所学校和600多家医院。看到这一切,所有的灾民都希望继续努力,重建自己的美丽家园。
在印度,海啸灾情最重的纳格伯蒂讷姆地区,许多人都在顽强的生活着。穆塔玛在那场灾难中失去了自己的3个孩子。尽管伤痛难忍,但是坚强的她依然和丈夫一起,出海打鱼,坚持生活。在灾民区住了2年后,穆塔玛终于将自己的家搬到了马德拉斯,而她的丈夫也在当地拉起了人力车维持生计。
尽管如此,3年后的灾民仍然面临诸多问题:他们必须面临的一大挑战是,当援助资金耗尽时怎么办?这些受灾地区必须想办法应对在重建工作逐渐完成时,可能出现的经济紧缩和失业问题;此外,人们更加关注一个问题,下一次再出现类似的海啸怎么办?尽管,联合国已经着手在印度洋地区建立早期海啸预警系统,包括在海底安装探测器和海上浮标探测器。联合国还希望这些国家能够即时地相互分享在海啸预警方面的信息,避免再次出现类似的惨剧。但是,毫无疑问,对于海啸中的生还者来说,面对着支离破碎的家园,他们面前的路还很漫长,也很艰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