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与生态
地质与地理
资源与环境
气候与灾害
权益与文化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海洋世界>> 考古 字号:
古海堤之谜
海洋世界 | 时间: 2010-06-12 19:54  | 文章来源: 香颂

海堰范公堤

“范公堤”是我国古代海塘史上的伟大工程之一。北宋时期,范仲淹为抵御海潮侵袭,在江苏境内的黄海沿岸,主持修筑了一段长达70公里的海堤。明代以后,人们将其称为“范公堤”。

宋天禧年间(1017—1021年),范仲淹刚过而立之年,调任泰州西溪(今东台)盐仓监。他满怀“有益天下之心”上书泰州知州张纶,建议急速修复捍卫海堰,以救万民之灾。有人指责范仲淹越职言事,范仲淹道:“我乃盐监,百姓都逃荒去了,何以收盐?筑堰挡潮,正是我分内之事!”“涛之患十之九,潦之患十之一,筑堰挡潮,利多弊少。”泰州知州张纶熟知水利,采纳了范仲淹的建议,奏请朝廷批准,并命范仲淹负责修筑海堰。

据说,范仲淹为选择堤址颇费心思。在科学技术尚不发达的宋代,他首先碰到的难题就是普测海岸。一天,范仲淹去海边勘察,在一个渔民家中喝水时,看到渔民喂猪的桶沿漂着一圈稻糠,于是他灵机一动想出一个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大汛期间,范仲淹发动沿海百姓将喂猪用的稻糠遍撒海滩,大潮一到,稻糠随着海浪涌进。落潮后,稻糠则附着在沙滩上,形成一条弯弯曲曲的糠线。范仲淹于是命令民工沿线打桩,新堤址就此确定。

宋天圣四年(1026年),范仲淹的母亲谢氏去世,范仲淹离任回家乡守丧。其间,范仲淹多次致信张纶,请张纶无论如何要将捍海堰修成,并表示若有事故,朝廷追究,他愿一人独担其咎。

宋天圣五年(1027年),张纶负责指挥捍海堰工程。捍海堰于当年秋施工,第二年春完成,前后历时四载。堰长25696.6丈(合71千米),堰基宽3丈(合10米),高1丈5尺(合5米),顶宽1丈(合3.3米)。

堰成后收益显著,“来洪水不得伤害盐业,挡潮水不得伤害庄稼”。外出逃荒的两千余民户回归家乡,百姓得以安其生。

据学者考证:清光绪三十一年修筑通榆公路(204国道前身)时,该公路的中段从东台富安到阜宁射阳河南岸全部以范公堤为路基。20世纪60年代修建204国道时,古堤被破坏得比较严重。现在,盐城境内仅剩下大丰市草堰镇境内的一段范公堤遗址。

但值得庆幸的是,范公堤的“头”还在,这就是江苏阜宁县境内三灶乡的丰赐墩。乾隆本《阜宁县志》记载:范公堤“南接泰州、海门、北至阜宁城北门外丰赐墩”。现在此墩尚存,只是年久日深,已变得很小了——长约16米,宽约15.6米,高约6米。墩上建一六角亭,位于前丰村东北,在丰墩初级中学校园内。

范公堤对苏北沿海地区人民作出过巨大的历史性贡献。千百年来,人们为感谢大堤的主建人,各地皆立“三贤祠”纪念。“三贤”即为范仲淹、张纶、胡令仪的合称。

斗转星移,沧海桑田。范公堤现在虽已失去捍海之能,但范公堤和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却永载史册。

      1   2  


[我要纠错][推荐] [收藏] [打印] [ ] [关闭]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网站维护制作:海洋出版社 《海洋世界》杂志社 中国网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大慧寺路8号 邮编:100081
稿件联络信箱:oceanworld@gmail.com 网管信箱:fengz@china.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