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与生态
地质与地理
资源与环境
气候与灾害
权益与文化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海洋世界>> 气候变化 字号:
全球气候视野中的南极洲
海洋世界 | 时间: 2010-06-12 19:36  | 文章来源: 香颂

南极——不可小视的寒冷区域

尽管南极距离大多数国家十分遥远,被认为是遭受人类活动负面影响最小的地区,但自从工业化以来,温室效应已经给南极洲带了巨大的消极影响,温室效应在南极地区甚至有被放大的特点。自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南极半岛的夏季平均气温已经上升了约2.5℃,全球平均增温0.5℃,南极升温速度至少是世界平均速度的5倍。

其后果首先表现在对南极冰盖的影响。2005年4月22日美国《科学》杂志报道,南极科考专家对上世纪40年代以来的2000张航拍照片和后来约100张卫星图像进行比较后发现:最近半个世纪以来,受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南极半岛上87%的冰川出现了萎缩,平均每个冰川大约后退萎缩了600米,特别是拉森冰架在最近6年中后退萎缩了40千米,2002年还曾发生过大面积崩塌。南极大陆以横贯山脉为界分为东、西两部分,西面在南美洲以南,南极半岛是主体,大片冰盖搁在处于海平面以下的基岩上。现状表明,目前南极半岛上很多冰架正向海面下滑,漂浮至洋面变为冰山。倘若西南极洲冰原完全融化成水,全球海平面至少升高5米。我国东海海岸线将会西移到华中的鄂西一带,也就是说我国地理的三个“台阶”将被淹没掉一个。待两极的冰盖完全融化时,海平面将上升60~70米,地球上80%以上的耕地都将被淹没。而且,由于陆地面积大大缩小,海洋面积大大增大,海洋的蒸发量就会增大,大量的乌云有可能把整个地球笼罩起来,使太阳光照不到地面上,从而导致气温骤然下降,地球有可能进入一个新的冰川期。这种情况和6500万年以前恐龙从地球上消失时的情况极为相似。从2002年底开始,太平洋岛屿小国图瓦卢的国民已陆续迁往新西兰等国家。其原因是海平面上升,图瓦卢不得不弃守自己的疆域。这是当今世界第一个因环境灾难而放弃国土的国家。

冰山脱离和冰架的破碎引起的另一个后果就是超量淡水流入海洋,改变了海水的咸度,从而使海洋表面水的密度发生变化,影响全球海洋的循环,反过来影响全球大气环流系统,改变整个生态平衡。南极冰盖消融还有可能加速全球变暖的速度。因为与暗色的海洋相比,冰雪能够向天空反射更多的太阳能,这种反射有利于原本温度就很低的冰雪大气环境保持寒冷,从而可能形成更多的冰。如果冰雪融化致使更多的冰下暗色地表暴露出来,那么南极将吸收更多的太阳能,反过来使空气进一步变暖。

研究表明,气温上升也将导致南大洋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降低,破坏地球上最大的碳循环通道。美国科学家考察发现,由于全球气候变暖,造成了海水分层现象以及海洋中不同深度的海水密度差异加大,为一种名叫硅藻的海洋浮游植物大肆繁殖生长创造了良好环境,使得这种吸收二氧化碳不多的藻类占居统治地位,而导致吸收二氧化碳能力强的名叫南极棕囊藻属的单细胞藻类植物死亡。而在同样条件下,南极棕囊藻属吸收的二氧化碳几乎是硅藻的两倍。

南极冰川融化的严重后果不止这些。南极冰盖形成于几百万年之前的史前时期,在冰盖形成的过程中,封存了许多今天人类难以见到的细菌和微生物。据俄罗斯《工程师报》报道,由俄罗斯、法国和比利时三国科学家组成的联合考察组,从冰下湖泊约4000米深处取出的冰样中找到了一种活着的病原微生物。随后,俄罗斯《真理报》独家披露了一条令世人震惊的消息:1999 年一支科学考察队在南极大陆的永久冻土带底下,发现了一种前所未知的神秘病毒,无论是人类还是动物,对它都没有足够的免疫力。由于该病毒“休眠”在南极永久冻土带的底层,暂时还不会对地球其他地方的人类和动物形成威胁。但在南极冰川融化后,这些细菌和微生物复活的后果将非常可怕。美国海洋和气候学家研究指出,也根本不需要等到海平面上升淹没城市,冰川融化释放出的致命病毒就已夺去了数百万人的生命。

南极冰川消融正在向我们发出强烈的警告:全球气候持续变暖的趋势再得不到制止,人类即将面临灭顶之灾。

人类工业活动影响南极环境的另一个体现是导致南极上空平流臭氧层的耗损,即所谓的臭氧洞现象,它是20世纪最重要的科学和环境发现之一。太阳光中的紫外线能够破坏细胞,杀死生命,正因为大气中有一个臭氧层,吸收了具有杀伤力的紫外线,才保护了地球上的所有生物。人类在制冷设备、液化罐以及电子器件和塑料泡沫的生产过程中排放到大气中大量含氯氟烃类化合物,导致同温层臭氧明显减少。由于大气对流和气温较低等原因,首先在两极的上空出现了臭氧空洞。20世纪80年代后期,南极上空的臭氧空洞曾一度达到2900万平方千米,比南极大陆的两倍还要大。研究表明,大气中的臭氧每减少1%,人类皮肤癌的发病率就会上升2%,与此同时,白内障和免疫系统疾病也会大幅度上升。因此,全球性臭氧的减少和两极上空臭氧空洞的出现,不仅使其他生物面临着遭受紫外线辐射的危险,也对人类的生存构成了直接威胁。

国际社会的积极应对

在非传统安全成为国家安全重要内涵的时代,环境安全上升为人类的终极安全,人类的一切奋斗都是为了改变生存环境。南极气候攸关全人类,由其引发的环境问题超越了国界,超越了不同的信仰和制度,已引起了各国政要的重视,其解决的方法只有通过国际合作机制。

南极条约缔约国集团给予了高度重视。到今天为止,以《南极条约》为核心形成的南极条约体系“四大金刚”(《南极动植物保护协定》、《南极海豹养护公约》、《南极海洋生物资源养护公约》、《关于环境保护的南极条约议定书》)以及未生效的《南极矿物资源活动管理公约》都体现了深刻的环境关怀。特别是1991年签订、1998 年生效《关于环境保护的南极条约议定书》,首次为保护南极环境提供了一部综合性的国际法规,同时也为各国制定南极环境保护法律与南极考察管理条例提供了框架。南极环境已成为南极事务中的核心,它对其他问题有着高度单向裁定权。

从1985年英国科学家首先发现南极臭氧洞后,此后全世界掀起了保护臭氧层的活动。此外,围绕温室气体的减排配额,各国纵横捭阖,形成碳交易(欧盟国家间就减排气体配额进行的交易)和碳政治。从长远看,碳政治将影响到国际能源格局,进而引起国际政治的重大变化。同时,人类还必须在控制全球变暖与发展经济的两难选择中做出抉择,这客观上将推动环保技术和新能源的开发。中国须尽早做出自己的战略选择。

      1   2  


[我要纠错][推荐] [收藏] [打印] [ ] [关闭]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网站维护制作:海洋出版社 《海洋世界》杂志社 中国网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大慧寺路8号 邮编:100081
稿件联络信箱:oceanworld@gmail.com 网管信箱:fengz@china.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