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约翰•廷德耳和他的温室气体研究
撰文/吴溪
2009年是达尔文诞辰200周年,同时也是旷世巨著《物种起源》出版150周年。1859年,《物种起源》横空出世,震动了全世界。其实,就在《物种起源》出版前6个月,即1859年5月,爱尔兰物理学家约翰•廷德耳通过实验证明了一些气体对热辐射的显著吸收能力,为“温室效应”奠定了理论基础。当时,廷德耳的实验仅在学术界“激起几朵浪花”,并未引起更多的关注。今天,“温室效应”和“全球变暖”已成为世界性的话题,甚至被抬上了政治高度。在阐述进化论的理论之前,达尔文环游了世界,思考了20年;而廷德耳为了证明某些气体的“温室效应”,把自己关在伦敦的一间没有窗户的地下室,做了几个礼拜的实验。
----------------------------------------------------------------------------------------------------------------------
太阳的热量拥有穿过大气的能力。但是,当热量被地球吸收后,它们便发生了质变——由地球射向太空的光线不再拥有原来的“自由”。地球给从太阳来的热量发放了“通行证”,当它们要回去时却设置了层层“关卡”。结果,地球表面的热量逐渐积累,越来越多。
——约翰•廷德耳
廷德耳不光是个登山爱好者、探险家,他还是一位精力充沛的实验科学家。
1848年,28岁的约翰•廷德耳第一次来到阿尔卑斯山脚下。“眼前的美景是我今生所见之最。在德斯博伊斯冰川的一侧,所有的冰都被切割成美丽的形状,令人惊讶和赞叹。这里还没受到夏季炎热天气太大的影响,高高耸起的冰川尖顶,有着清晰而优美的线条,仿佛雕刻作品一般。”廷德耳被阿尔卑斯山的美景迷住了,沉醉其中。他发现,默德格莱斯冰川最具吸引力。它从勃朗峰北坡下面一直绵延到沙莫尼山谷,全长7千米,深200米,是法国最长的冰川。
廷德耳是成绩斐然的登山者。他曾数次攀登阿尔卑斯山的最高峰——勃朗峰;他登上了蒙特罗莎(阿尔卑斯山第二高峰,瑞士最高点)的顶峰,登山过程中所有的能量供给仅仅是一个火腿三明治;他是第一个登上魏斯峰(在德语中,它的意思是“白色顶点”)的人;要不是他的向导在最后一刻临阵退缩,他还有望登上马特霍恩山(马特霍恩的意思是“无法攀登的山峰”)。
廷德耳不光是个登山爱好者、探险家,他还是一位精力充沛的实验科学家。1853年,33岁的廷德耳谋到了一份好差事——英国皇家学会的自然科学教授。他的研究领域相当广泛,冰川只是其中的一个领域。廷德耳想知道的是,像默德这样的冰川是如何运动、如何融化的,而冰川的形成条件也让他十分好奇。
1859年是廷德耳埋头苦干、极其忙碌的一年。他忙着做实验、出席一个又一个学术会议,也开始着手写他的第一本关于冰川的书。当时,“温室效应”这个理论已经诞生。18世纪70年代,人类首次提出“温室效应”;到了19世纪20年代,法国人约瑟夫•傅里叶进一步发展了这个理论。傅里叶有着多重身份:他是个物理学家,当过秘密警察,还曾被派到埃及做总督,人生经历相当丰富。对于“为什么地球的实际温度比物理学家所推算的高”这个问题,傅里叶给出了自己的解释。他认为,太阳辐射透过大气达到地球,使地球变热;地球会将太阳辐射反射回太空,但辐射没那么容易透过大气。傅里叶猜想,热辐射(红外辐射)被大气所拦截,无法从地球逃逸到太空之中。几年后,另一个法国人克洛德•普耶推测,拦截热辐射的是大气中的某些气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