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与生态
地质与地理
资源与环境
气候与灾害
权益与文化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海洋世界>> 气候变化 字号:
“气候门”之后又曝“预测门”
海洋世界 | 时间: 2010-06-12 19:28  | 文章来源: 香颂

作者:汤家礼

截至2010年1月31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设定的提交期限截止前,共有55个工业化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已经提交了到2020年减少或限制温室气体排放的目标,这是各国为促进气候变化谈判取得成功而发出的积极信号。共有35个工业化国家向公约秘书处提交了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中期目标,20个发展中国家提交了限制排放的中期目标。提交承诺目标的国家的排放量占全球排放总量的78%。

欧盟、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日本和挪威等工业化国家提交的减排目标同这些国家在去年12月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前提出的目标基本相同。挪威承诺的减排幅度最大,目标是到2020年将在1990年的基础上减排30%~40%;欧盟在1990年的基础上减排20%~30%;美国和加拿大在2005年的基础上减排17%。

但是与各国的积极态度相比照的是,有关全球气候变化的观点又曝出谎言。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的科学家因错误地将全球变暖与自然灾害(如飓风和洪水)数量增加、程度加重联系起来而面临争议。IPCC气候变化研究小组宣称,全球变暖已经影响到全球自然灾害的严重程度和发生频率。这个论断在去年底的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上,甚至成为了各方讨论的核心内容。

英国的气候大臣埃德·米利班德曾经提出,发生在世界不同地区的洪涝灾害可能与全球变暖有关。而美国总统奥巴马去年也曾说过:“越来越多的大风暴和洪水正威胁着每一个大陆。”

而最近,出现了对IPCC的最新批评。有记者在报道中引述了IPCC在2007年所作的气候报告中的结论:到2035年,喜马拉雅山上的冰川将基本融化。但是事实证明,这个论断是伪造的,是从1999年《新科学家》上的一篇新闻报道中剽窃来的。而IPCC还在该份报告中警告说:“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由于与极端气候相关的事件,世界蒙受了这种事件迅速增加的代价。”

经过调查发现,IPCC论断当时所依据的科学论文尚未经过同行审查,也未公开发表。而在该论文2008年发表时,它发出了新的警告:“我们发现断定全球气温上升与灾难造成的损失之间的统计数字关联没有充分的依据。”但这个与原先的判断截然不同的结论并没有引起IPCC的警觉,在哥本哈根气候峰会上,他们并没有对此公开澄清。

印度和某些气候专家批评IPCC夸大事实真相。由于喜马拉雅山位于中印交界的位置,喜马拉雅冰川在解冻期内会向中国和印度提供水源。如果冰川消失,就会严重破坏对灌溉至关重要的亚洲的河流状况。水源来自此冰川的10条主要亚洲河流有可能在未来的50年中干涸。印度环境部长贾伊拉姆·拉梅什说:“它们(喜马拉雅冰川)的确是在变小,变化的速度引发人们极大的忧虑,但是关于2035年消失的预测,没有建立在一丁点儿科学证据的基础上。”

批评者们指出,IPCC的研究小组利用这一不实说法,赢得了数十万乃至上百万英镑的研究资金。其中,从纽约的卡内基基金会获得了多大31万英镑的拨款。还获得了欧盟一笔250万英镑研究经费中的大部分。

这是继去年底哥本哈根气候峰会前的“气候门”事件之后,人们对主流官方的气候变化观点产生质疑的又一事件。2009年11月,多位世界顶级气候学家的邮件和文件被黑客公开的事件。这些邮件和文件显示,一些科学家在操纵数据,伪造科学流程来支持他们有关气候变化的说法。人们关注的焦点普遍开始转向全球气候变暖问题的可信度上。

发表IPCC2007年该份报告的负责人拉金德拉·帕乔里说,他很后悔在报告中引入这一预测。但同时他也表示,即便这个预测是错误的,气候变化对全球所造成的威胁也是毋庸置疑的。他还指出,这一预测最终并没有写入2007年为决策者撰写的最终总结报告中。

[我要纠错][推荐] [收藏] [打印] [ ] [关闭]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网站维护制作:海洋出版社 《海洋世界》杂志社 中国网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大慧寺路8号 邮编:100081
稿件联络信箱:oceanworld@gmail.com 网管信箱:fengz@china.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