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突变在2006年的暖冬得到验证。2006年12月,瑞典全国平均气温超出正常年份4~10摄氏度,首都斯德哥尔摩的平均气温超出5摄氏度。在许多动物园里,通常在10月底开始冬眠的熊、狼獾等动物,因气温居高不下而久久不能“入睡”,饲养员不得不人工降温帮它们冬眠。据瑞典国家气象局分析,瑞典及部分欧洲国家今年之所以出现异常暖冬,除了温室气体排放所引发的全球气候变暖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2006年9月开始出现的厄尔尼诺现象,该现象意味着太平洋东部和中部的热带海水温度异常;2007年的春季,阴雨连绵的美国首都华盛顿绽放了本该在4月份才会开放的樱花。《纽约时报》报道,过去的2006年11月和12月,纽约市片雪未下,这是1877年以来首次出现的情况。
由于温室效应理论几乎成为全世界的“科学信仰”,造成人们忽略了2006年暖冬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2006年12月~2007年1月为弱潮汐时期,日月大潮与月亮近地潮相隔时间超过3天,从而导致冷空气活动较弱;一个直接的推论是,2007年2~6月为强潮汐时期,届时全球将受到寒流的突然袭击。
此种现象的背后存在着一种近年来逐渐引起人们重视的名为“潮汐调温说”的理论,此理论是由提出温室效应的美国科学家季林(Keeling)在2000年又提出的潮汐气候效应理论。他认为,地球、月亮和太阳相对位置的变化会引起潮汐强度的逐渐变化,其周期为1800年。潮汐大时,有更多来自海洋深处的冷水被带到海面,这些冷水可以冷却海洋上的空气;潮汐小时,海洋深处的冷水很难被带到海面,世界就变得暖和。据季林的计算,大约在1425年即小冰期的末期,潮汐达到了最大值,从那以后逐渐减弱,直到3100年潮汐又达到最大值。这个周期是过去1万年气候变迁的主要动力。这个效应使地球的温暖期从小冰期末期一直持续到24世纪。
另外存在两种理论也谈到了海洋对于气候变化的影响问题:海震调温说和海洋调温说。2004年12月26日印尼地震海啸发生后,异常寒流突袭全球。海洋及其周边地区的巨震产生海啸,可使海洋深处冷水迁到海面,使水面降温,冷水吸收较多的二氧化碳,从而使地球降温近20年;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气温上升与人类活动使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有关,同时也与这一时期没有发生巨大的海震有关。而海洋调温说理论是说,海洋是地球最大的能量储存库。全球变暖导致的海平面上升,破坏了地壳的重力均衡,引起加载的海洋地壳均衡下沉(如同轮船加载,吃水线加深一样),由此而引发的深海强震和海啸又将迫使深海冷水上翻到海洋表面,从而将会引发全球变冷。在温暖的中生代,海洋底层温度为15摄氏度,第四纪冰期到来时海洋底层温度为摄氏0度,而目前海洋底层温度为摄氏2度。目前海洋蓄能库的热能状况与中生代温暖期相去甚远,离超寒冰河期仅一步之遥。强潮汐、海洋巨震和强飓风周期性地将深海冷水翻到海洋表面,吸收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使地球气候变冷。仅当海底温度达到摄氏15度以上时,海洋调温作用才能减弱到中生代的水平。
无论是以上何种理论,似乎都在告诉人们这样一个事实:越来越多的数据和研究成果表明,全球气候变化是波动的、有规律的,人类不能改变气候变化的规律性。气候变暖确实不假,但我们没必要那么紧张。在整个地球演化史上,有过远比现在还温暖的气候,如白垩纪,当时地球南北两极无冰雪覆盖,气温比现代高10摄氏度,海平面比现代高60米以上。大陆内部的年温差极小,从赤道到极地无明显的气候分带,季节上也不分寒暑变化。白垩纪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为现代的4~10倍,气候具有显著的温室效应。但是,这仍然阻止不了恐龙的灭绝和第三纪的变冷过程,更无法阻挡第四纪大冰期的到来。自然界的变化服从自然的调控规律;海洋溶解和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受海洋温度变化控制,当海洋底层温度由目前的摄氏2度提高到白垩纪的摄氏17度,海洋释放出的二氧化碳才足以达到和超过一亿年前白垩纪的水平;海洋底层的温度变化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晴雨表,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变化只是其中的一项中间变化过程,我们可以通过海底温度变化预测全球气候的长期变化。
事实上,2004年12月26日印尼地震海啸后,全球低温冻害和暴雪灾害频繁发生。2005年1月10日美国内华达山脉地区下了近90年来最大的暴风雪;2005年2月2日,莫斯科和日本的降雪竟然超过了3米;2005年2月南半球夏季出现低温;而2005年年末,上海一夜降温17摄氏度,气象台连发低温寒潮警报。按全球变暖思路预测的中国“暖冬”宣告失败,全球低温冷害事件频发。数十年来罕见的寒潮更是袭击俄罗斯、日本和欧洲大部分地区。
无论是“潮汐调温效应”,还是“海震调温说”,都是建立在海洋底层冷水的降温作用和对二氧化碳吸收的功能上。海洋降温对二氧化碳的吸收和海洋升温对二氧化碳的释放,是大气二氧化碳的浓度的调节器。海水的热容量比大气的热容量大3个数量级,将海洋底层水的温度由目前的摄氏2度提高到摄氏17度,短短几百年的时间是办不到的,这是气温震荡数百万年的长期过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