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的海水酸度测试
诺尔博士通过研究化石记录得出了上述结论。在2.52亿年前,地球上发生了最大规模的生物绝灭事件,标志着二叠纪的结束。这次生物绝灭部分归咎于大型火山喷发——大量的二氧化碳随火山气体进入大气。但是,一部分动物的绝灭程度更甚于其他动物——海绵、珊瑚和腕足动物(分布广泛,外表有点类似于双壳类软体动物)遭受到尤为沉重的打击,二叠纪时期90%的海绵、珊瑚、腕足动物在大灭绝中几乎损失殆尽。而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灭绝数量只有总数的一半。
这种“差别式”灭绝的原因是什么?诺尔博士推断,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需利用其细胞间液来制造“外壳”,而这些细胞间液通常有很好的缓冲特性,可以保持相对恒定的酸度。而海绵、珊瑚和腕足动物并不具备这种特性。
当然,现在的情况还没有恶劣到二叠纪末期那个程度。但是,科学家们的计算结果表明:如果照现在的事态发展下去,到2100年,海水的pH值将降低0.5个单位。到那时,南大洋将不再适合珊瑚居住和生存。珊瑚为许多久居深水的生物提供栖居地和食物来源,如果珊瑚最终消失,将对整个海洋生物网产生巨大的影响。
加州大学圣芭芭拉分校的格雷琴·霍夫曼拿出了关于“海水酸化的生物影响”这个问题的实验证据。她正在研究海水酸度和温度的改变对紫色海胆这种海洋生物的影响。这种动物是进行胚胎实验的科学家们的“最爱”。人类已得到它的基因组序列,对它的研究也已相当深入。霍夫曼博士的研究表明,海水温度升高和酸度增加的联合作用比任何一个单独作用都更加致命。她的团队还模拟了二氧化碳排放未受限制情况下2100年的预测环境。他们发现在预测环境下,紫色海胆的基因要发挥作用并制造骨骼,其难度将是正常情况的3倍;并且,这种情况生长起来的骨骼通常都是变形的。
没有珊瑚,没有海胆,没有其他生物——这对海洋来说无疑是一个太坏的消息。那些提到温室气体便兴高采烈地认为“海洋对它们的吸收意味着人类的解脱”的人,实在应该再好好想想——现实也许并非如此简单:随着全球气温的升高及海水温度的升高,海洋的“吸碳”能力很可能降低;而多变的气候令这种能力愈发难以预测。解决问题才是关键。比如,因浮游生物可消耗二氧化碳,所以有人建议向海水中倾倒硫酸铁以促进大量浮游生物的快速生长。“海水变酸”这块乌云是够大的,但人类并不会因此而过分沮丧——乌云背后总有阳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