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与生态
地质与地理
资源与环境
气候与灾害
权益与文化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海洋世界>> 海龟 字号:
点化使者——玳瑁
海洋世界 | 时间: 2010-06-12 14:21  | 文章来源: 香颂

撰文/陈万青

玳瑁(Eretmochelys imbricata)是海龟中个体最小的一种。在分类上它属于龟鳖目,海龟科。其背甲呈卵形,背盾共13片,成覆瓦状排列,所以又名十三鳞。通常所见的玳瑁个体其壳长仅60厘米左右,重9~14千克。现已知的最大玳瑁的壳长近1米。玳瑁体色暗红或黑褐,杂有不规则的黄色线条云状斑。吻长而扁,呈颌钩状,故有鹰嘴海龟之称。四肢为桨状,尾短。玳瑁的食性很杂,海藻、鱼类及软体动物都在它们的食单之上。繁殖期到来时,玳瑁在沙滩上挖坑产卵。玳瑁喜欢在珊瑚礁附近生活,主要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海域,我国以舟山群岛、南海诸岛的数量最多。玳瑁的盾壳为有名的工艺品原料,亦可入药。

关于玳瑁,宋代范成大所著的《桂海虫鱼志》中这样记载:“玳瑁形似龟鼋辈,背有甲十三片,黑白斑文相错,鳞差以成一背。其边裙阑阙啮如锯齿。无足而有四鬣,前两鬣长,状如楫;后两鬣极短,其上皆有鳞甲。以四鬣棹水而行。海人养以盐水,饲以小鱼。”

玳瑁古称瑇瑁。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其功解毒,毒物之所冒嫉者,故名。”从唐代开始,人们就相信玳瑁甲能解毒。刘殉在《岭表录异》记载:“玳瑁形状似龟,惟腹背甲有红点。本草云玳瑁解毒……广南卢亭获活玳瑁龟一枚,以献连帅嗣薛王。王令取背甲小者两片,带于左臂上以辟毒……或云玳瑁若生,带之有验。凡饮馔中有蛊毒,玳瑁甲即自摇动。若死,无此验。”广南为古府名,相当于今云南广南、富宁县等地;连帅是周代王畿千里以外的行政区划名。这段的意思是说,广南海岛夷人获得一只活玳瑁,把它献给连帅嗣薛王。薛王命令剥下背甲,取两片戴在左臂上,用来验毒。如果食物中有毒,玳瑁甲就会自己摇动。当然,必须在玳瑁活着时取下其甲才有此功效。

明代从玳瑁身上取甲的方法极为残酷。《海槎余录》中这样记载:“玳瑁产于海洋深处,其大者不可得,小者时时有之。其地新官到任,渔人必携一二来献,皆小者耳。此物状如龟鳖,背负十二叶,有文藻,即玳瑁也。取用时必倒悬其身,用器盛滚醋泼下,逐片应手而下。”《南方异物志》中说玳瑁“背上有鳞,大如扇,取下乃见其文,煮柔作器,治以鲛鱼皮,莹以枯木叶即光辉矣”。

在古代,玳瑁被视为祥瑞、幸福之物,是传世之宝,素有海金之称。《逸周书·王会解》中记载,商汤时南海诸候就进贡玳瑁。汉代《淮南子·泰族训》中说:“瑶碧玉珠,翡翠玳瑁,文彩明朗,润泽若濡。”《后汉书·地理志下》中记载:“[粤地]处近海,多犀、象、瑇瑁、珠玑、银、铜、果、布之凑。”《后汉书·王符传》中写道:“犀象珠玉,虎魄瑇瑁。”宋代称玳瑁为“斑希”、“点化使者”。毛胜所著的《水族加恩簿》中记载:“斑希裁簪制器,不在金银珠玉之下……宜授点化使者。”玳瑁甲硬而纤维少,脆性大,有光泽,用玳瑁制成的工艺饰品光彩夺目,晶莹剔透,色彩经久不退。汉乐府《孔雀东南飞》中描写刘兰芝时有一句“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唐代女皇武则天喜欢用玳瑁制成的梳子、扇子、发夹及琴板等。明清时代的一副玳瑁眼镜架,现估价竟达10万元。

玳瑁亦能入药,其解毒清热之功等同于犀角。《本草纲目》中说:“瑇瑁色赤,入心,故所主者,心气惊热、伤寒狂乱、痘肿,皆少阴血分之病也。”现代临床研究表明,玳瑁工艺制品确有降血压、疏经络、镇惊厥、平心气之功效,对协调平衡人体循环系统有显著疗效。

晋代文学家潘尼在《玳瑁碗赋》中对玳瑁进行了极为生动的描述,丝毫不吝赞美之辞:“有瑇瑁之奇宝,亦同于介虫。下法川以矩夷,上拟干而规隆。或步趾于清源,或掉尾于泥中。随阴阳以潜跃,与龟龙乎齐风。包神藏智,备体兼才,高下斯处,水陆皆能,文若漪波,背负蓬莱。尔乃遐夷效珍越裳贡职,横海万里,逾岭千亿,挺璞荒峦,摛藻辰极,光耀炫晃,昭烂熻赩。嘉斯宝之兼美,料众珍而靡对。文不烦于错镂,采不假乎藻缋。岂翡翠之足俪,胡犀象之能逮。”

[我要纠错][推荐] [收藏] [打印] [ ] [关闭]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网站维护制作:海洋出版社 《海洋世界》杂志社 中国网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大慧寺路8号 邮编:100081
稿件联络信箱:oceanworld@gmail.com 网管信箱:fengz@china.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