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与生态
地质与地理
资源与环境
气候与灾害
权益与文化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海洋世界>> 生物多样性 字号:
隐藏在深海里的秘密生活
海洋世界 | 时间: 2010-06-12 13:44  | 文章来源: 香颂

 

大西洋洋中脊生态系统研究小组(MAR-ECO)的科学家们,通过使用遥控操作车、下潜器、大型拖网和声呐设备等多种海洋生物调查手段,发现远洋鱼类是聚集在像大西洋洋中脊这样的海底山脉和深海山脊处产卵繁殖的。也就是说,深海鱼类的繁殖过程并不像我们所想象的那样在海水中随机地发生,而是“有目的、有计划”的。

这一说法的证据,是一组由声呐系统在海下2000米的地方获得的神秘“散射”层影像,这种影像,就像一层雾笼罩在海山某些区域的表面。而往往是海水里聚集有大量鱼鳔或鱼卵时,才有可能会产生类似的声呐信号。因此专家们推测,正是由于有大量的鱼群聚集,才导致声呐设备捕获到了这种特征性的影像。

专家称,这是人们首次提出远洋鱼类是集体产卵,然后再分开各自生活这一观点。而鱼类的这种行为,需要它们具有一定的自体定位能力。但是,目前还无法判断是什么机制帮助这些鱼不远千里聚集在同一地区开始产卵繁育活动。

深海动物生活在隐藏于海水中的绿洲里!

通常,远洋鱼类个体体积都比较小,却有着怪异吓人的外表。有些长着巨大尖锐的牙齿;有些长有用以捕获猎物的诱捕器;还有一些鱼,身体会发出荧光。任何一种奇怪的外表,都可以说是超乎人类的想象。科学家们把它们称作“地狱来的吸血鬼鱼”或“犬牙蝰鱼”。

然而,研究小组也用拖网捕捞到一些罕见的、非常宠大的鱼类,包括最大的龙鱼和以前曾经捕获过的琵琶鱼。琵琶鱼一般来说和人的手掌差不多大小,但是有一个个体标本重量竟达到16千克。他们还捕获了一种在1975年曾发现过的“鲸鱼”(并非我们常说的鲸)。

琵琶鱼,又称“电光鱼”,是一种生活在海洋里的形状怪异的鱼类。体长一般为45厘米,最长可达2米。体色从褐绿色到灰黑色,各不相同,体表还具有杂色斑点。琵琶鱼身体扁平,头很大,背鳍和胸鳍发达,还有一条马鞭一样的长尾。尾根与鱼身衔接处长有一排锋利的刺,刺尖可产生毒液。从鱼体的背面俯视,很像一把琵琶,故称“琵琶鱼”。

琵琶鱼雌鱼头部的吻上通常有一个钓竿状的结构。“钓竿”的末端有一个肉质的突起,看上去很像蠕虫,琵琶鱼以此来诱捕其他贪食的鱼类。由于琵琶鱼生活在缺乏光线的深海里,所以在“钓竿”的末端通常有发光器官,该器官能够发出冷光以帮助琵琶鱼诱捕其他鱼类。

“鲸鱼”,硬骨鱼纲辐鳍鱼亚纲的一目。该目有10科20余属约40种。因有些种类的体形与鲸类相像而得名。身体柔软且具发光组织。眼小或退化。口大,口裂甚宽。体多数裸露,少数种类具易脱落的薄鳞,极少数皮肤上有小刺。腹鳍存在时,呈腹位、胸位或喉位;背鳍大多和臀鳍相对,位于体的后部;多数种类无脂鳍。体通常为黑色,但也呈现橙色和红色。侧线由一定数量的小孔组成。

大部分种类分布于世界各大洋,栖息于深海。在中国海域发现的有鲸口亚目中龙氏鱼科的网肩龙氏鱼,生活于南海3500米水深的海区里。体长圆形,无鳞。在辫鱼亚目辫鱼科中,中国产2属2种:紫辫鱼,最长达740毫米,产于东海和南海;大辫鱼,最大体长达2米,东海曾采到此鱼标本。

研究人员指出,有限的标本样品,给鱼种的分类工作带来了难度。有时候,同一种鱼的雄鱼、雌鱼或者幼鱼,被错误地定义为三个不同的种类。

研究小组同时还观察到山脊上葱翠的植物的生长,它们看上去就像是一片海水中的绿洲。他们说,这片海底是极富魅力的,生物和珊瑚比人们能想象到的多得多,就好像一座热带海域的珊瑚礁一样。

      1   2  


[我要纠错][推荐] [收藏] [打印] [ ] [关闭]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网站维护制作:海洋出版社 《海洋世界》杂志社 中国网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大慧寺路8号 邮编:100081
稿件联络信箱:oceanworld@gmail.com 网管信箱:fengz@china.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