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之,去海滩度假的人数创下了历史记录。在海水中沐浴时,人们也担心会碰上鲨鱼,但他们并不会把鲨鱼视为一个严重的威胁。当时,大部分美国人并没有亲眼见过鲨鱼,只是偶尔在报纸上看到鲨鱼的照片,或是在文学作品中(如儒勒•凡尔纳的著名科幻小说《海底两万里》)看到鲨鱼的插图。尽管一些报道说鲨鱼在热带海域袭击人类,但人们仅将其看成是一种异常情况,并不放在心上——一切却在1916年的夏天悄悄地改变。
……布鲁德从岸边游出119米即遭到鲨鱼袭击。他的腹部和腿都受了重伤,鲜血将海水染红。
第一起袭击发生在比奇港,一个位于长滩岛上的城市。长滩岛是新泽西南部海岸的离岸岛屿,是美国著名的度假胜地。25岁的查尔斯•埃普坦•范桑特和家人一起从费城到这里度假。1916年7月1日傍晚,范桑特打算趁着晚饭前的时间在海水中畅游一下。于是,他带着猎狗一起下水。不久,周围的人就听见范桑特的叫喊声。起初,人们还以为他是在呼唤猎狗,但实际的情况却是,一头鲨鱼咬住了他的腿。当范桑特被救生员亚历山大•奥特救回时,他左腿上的一大块皮肉已被鲨鱼撕去。18时45分,他躺在酒店经理的书桌上,因流血过多而死。
范桑特被袭事件发生后,新泽西海岸并未关闭。当时,一些船长反映,他们在新泽西海岸附近的水域中看见了个头很大的鲨鱼,但这些情况并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很快,第二起鲨鱼袭击事件发生了,地点是比奇港以北72.4千米的斯普林莱克(同样是新泽西海岸上的度假胜地)。这次的受害者是27岁的酒店服务员查尔斯布鲁德(又一个查尔斯)。1916年7月6日,布鲁德从岸边游出119米即被鲨鱼袭击。他的腹部和腿都受了重伤,鲜血将海水染红。一个女人听到了布鲁德的惊声尖叫,马上报告给海上救生员,说一只红色的独木舟在海面上翻倒(显然,她误把海水中的血当成了红色独木舟)。当救生人员把船划到布鲁德身边时,才意识到他是被鲨鱼袭击。救生人员把他拉上船,快速向岸边划去。船尚未靠岸时,布鲁德已经停止了呼吸。当时,《纽约时报》报道说,当布鲁德的尸体被抬上岸时,其肢体残缺不全,一些女性因此受到了极度惊吓,有的人甚至当场昏倒。
没过几天,在斯普林莱克以北48千米的马塔万市发生了第三起鲨鱼袭击事件。这次事件有些特殊,因为马塔万市位于内陆地区,距大西洋有48千米。与其他面朝大海的度假胜地相比,马塔万更像是一个美国中西部的城市。如果不是事实摆在眼前,人们万万不会想到在内陆城市会出现鲨鱼。事发前,马塔万市民托马斯•科特雷尔船长在河水中发现了一头两米长的鲨鱼,但其他人对此并不理会。1916年7月12日下午两点钟左右,12岁的莱斯特•史迪威和镇上的其他男孩子们正在威科夫码头的河水中嬉戏玩耍。突然,他们发现水面上出现了奇怪的东西,看起来像一块饱受风雨侵蚀的老旧木板。直到那东西靠近,他们才看清——那不是木板,而是鲨鱼的背鳍!男孩子们开始拼命向岸边游去,只有史迪威不走运——鲨鱼袭击了他,把他拽到水下。其他男孩们跑到城里寻求救援,几个成年人得知此事后,马上跳进河中寻找史迪威,24岁的沃森•斯坦利•费舍便是其中一员。可惜的是,还没找到史迪威,费舍就被鲨鱼袭击。人们把他拽上岸时,发现他的右腿伤势严重、血流不止。17点30分,费舍在医院里去世。到了7月14日,人们终于在威科夫码头上游46米的地方发现了那个可怜的男孩的尸体。
史迪威和费舍被袭后30分钟左右,另一起袭击事件发生,地点是距在威科夫码头仅800米的纽约城。14岁的约瑟夫•邓恩被鲨鱼咬到左腿,却幸运地捡回一条命,这多亏了马塔万市民。当时,他们正在奔走相告,要人们留心河水中出没的鲨鱼,刚好碰上邓恩。邓恩被及时送到新不伦瑞克的圣彼得大学医院进行抢救。9月15日,他康复后出院,成为新泽西海岸鲨鱼袭击事件中的唯一幸存者。
在人类的强大攻势下,几百只鲨鱼最终“落网”。美国东海岸的这次行动被形容为“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动物猎杀行动”。
媒体纷纷“空降”在比奇港、斯普林莱克和马塔万,度假胜地笼罩在一片恐慌的气氛之中。在美国历史上,这种恐慌前所未有,它横扫新泽西和纽约海岸,并通过收音机、电话、信件、明信片迅速蔓延。
第一起袭击事件刚发生后,无论是科学家还是媒体都不愿直接将范桑特的死归咎于鲨鱼。当时,《纽约时报》这样报道该事件:“大浪中,他(指范桑特)被一条鱼狠狠地咬了一口,推测那可能是鲨鱼。”费城水族馆前馆长詹姆•米汉在《费城公众纪事报》上断言,鲨鱼的目标其实是范桑特身边的那条猎狗,却误伤了范桑特。米汉说:“最近,查尔斯•范桑特不幸去世,两头鲨鱼在附近被捕获,而人们因为惧怕食人鲨而顾虑重重、不敢去海边游泳——我实在看不出这种疑虑的理由。当时,范桑特正在风浪中和猎狗玩耍。一头小鲨鱼很可能在这时‘随波逐流’地游荡过来,却被海浪困住,无法逃离。它饥饿难耐,本来准备捕捉猎狗来充饥,结果却咬到了旁边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