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与生态
地质与地理
资源与环境
气候与灾害
权益与文化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海洋世界>> 新闻 字号:
石首鱼——脑中有石的鱼
海洋世界 | 时间: 2010-06-11 19:09  | 文章来源: 香颂

撰文/陈万青

石首鱼是鲈行目,石首鱼科鱼类的统称。

石首鱼体稍长,侧扁,口大。头骨具粘液腔,体被栉鳞。耳石很大,因而得名“石首”。鳔发达,多数石首鱼可通过鳔上肌肉的活动发出声音,鳔起到共鸣室的作用。

石首鱼是底栖、肉食性鱼类,主要以软体动物为食。

名字来源

唐代陆广微的《吴地记》中记载:“阖庐十年(公元前505年),东夷侵吴,吴王亲征之,入海据沙洲上,相守月余,时风涛,粮不得渡,王焚香祷之,忽见海上金色逼海而来,绕王所百匝,所司捞得鱼,食之美。三军踊跃,夷人不得一鱼,隋降吴王……鱼作金色,不知其名,见脑中有骨如白石,号为石首鱼。”这个故事不过是个传说。阖庐焚香,鱼便逼海而来,夷人却不得一鱼,可见人们对作战双方的倾向性。白石位于石首鱼的内耳中,叫做耳石,用于身体平衡。多数鱼都有耳石。其他文献中也有关于石首鱼名字起源的记述。比如,《至正四明续志》中注:“鱼首有枕坚如石,故得名。”

“鲞”与“鯼”

 石首鱼古时也称鲞,意干鱼或鱼干。明代王士性的《广志绎》中说:“此鱼俗称鲞,乃吴王所制字,食而思其美,故用‘美’头也。”宋代范成大在《吴郡志》中写道:“吴王回军,会群臣,思海中所食鱼,问所余何在。所司奏云:并曝干。吴王索之,其味美,因书下着鱼,是为鲞字。”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有另一种解释:“鲞能养人,人恒想之,故字从养。罗原(《尔雅翼》的作者)云诸鱼烤干皆为鲞,其美不及石首,故独得专称。”王羲之在《杂帖五》中说:“石首鲞,食之消瓜成水。”清代王士雄的《随息居饮食谱》中记载:“石首鱼,腌而腊之为白鲞,性即和平,与病无忌。煮食开胃,醒脾,补虚,活血,为病人、产后食养之珍。”《梦粱录》中记载,南宋时杭州城内外有上百家的鲞铺专门出售“郎君鲞、石首鲞、黄鱼鲞”等十多种鱼类。

石首鱼在三国时还被称作鯼。《广雅•释鱼》:“石首,鯼也。”王念孙疏证引《字林》云:“鯼鱼出南海,头中有石,一名石首。今石首供食者有二种,小者名黄花鱼,长尺许,大者名同罗鱼,长二三尺。皆生海中,弱骨细鳞,首函二石,鳞黄如金,石白如玉也。”《本草纲目》中的解释是:“鯼性啖鱼,其目朡视,故谓之鯼。”《方言》:“朡,凡物相窥视,南楚谓之窥,或谓之朡。”明代屠本畯的《闽中海错疏》上云:“石首,鯼也,头大尾小,无(论)大小,脑中俱有两小石如玉。鳔可为胶。鳞黄,璀璨可爱,一名金鳞。朱口肉厚,极清爽不作腥,闽中呼为黄瓜鱼。”

捕鱼时节

石首鱼一直是我国重要的捕捞对象,人们对其活动规律也早有了解。宋代范成大有《晚春田园》一诗:“荻芽抽荀河豚上,栋子花开石首来。”晋代郭璞在《江赋》中写道:“介鲸乘涛以出入,鯼鮆顺时而往返。”宋代《宝庆四明志》中云:“三四月,业海人每以潮汛竟往采之,曰洋山鱼(产于洋山海域的鱼);舟人连七郡出洋取之者,多至百万艘,盐之可经年。”明代《华夷花木鸟兽珍玩》中记载:“石首鱼,海郡民发巨艘入洋山竞取,有潮汛往来,谓之洋山鱼。”石首鱼能用鳔发出强烈的声音,渔民往往根据其声音来决定何时、何地下网,才能喜获丰收。明代彭大翼在《山堂肆考•鳞虫》中写道:“石首鱼能鸣,网师以长竹筒插水听之,闻声则下网,每获至千余。”《闽中海错疏》记载:“四明(今宁波)海上以四月小满为头水,五月端午为二水,六月初为三水,其时生者名洋山鱼;其鲞也,头水者佳,二水胜于三水,八月出者名桂花石首,腊月出者为雪亮。”

鱼之上品

多数石首鱼(如大小黄花)都味道鲜美,属鱼之上品。明代李东阳有《佩之馈石首鱼有诗次韵逢谢》一诗:“夜网初收晓市开,黄鱼无数一时来。风流不斗莼丝品,软烂偏宜豆腐堆。碧碗分香怜冷冽,金鳞出浪想崔嵬……”清代王士雄在《随息居饮食谱》中写道:“石首鱼,一名江鱼、黄鱼,以之煨肉,味甚美。”“《初学记》记载:“石首……鱼鳞色甚黄如金,和莼菜作羹,谓之金羹玉饭,薧而食之名为鲞。”明代冯时可的《雨航杂录》中云:“鯼鱼,即石首鱼也……诸鱼有血,石首独无血,僧人谓之菩萨鱼,至有斋食而啖者,盖亦三净肉之意。”三净肉,即眼不见杀,耳不闻杀,不疑杀。佛教戒律书《五分律》中说:“有三种肉不得食:若见、若闻、若疑。见者,自见为己杀;闻者,从可信人闻为己杀;疑者,疑为己杀。若不见、不闻、不疑,是为净肉。”《本草经疏》:“石首鱼能开胃,胃气开则饮食增,五脏皆得所养,而气自益矣。”《随息居饮食谱》:“石首鱼甘温开胃,补气填精。”唐代《海药本草》中记载:“(石首鱼)主治蚀疮、阴疮、痔疮,并烧灰用。”《本草纲目•鳞三•鯼鱼》记载:“鳔,止折伤血出不止;鳔胶,烧存性,治妇女难产,产后风搐,破伤风痉,止呕血,散瘀血,消肿痛。”《闵中海错疏》:“黄鱼首有二白石如棋子,医家取以治石淋,肉能养胃,鳔能固精,腌糟食之己(治)酒病。”

历史故事

古代贪官搜刮民财时,黄鱼是搜刮的对象之一。《吴志•薛综传》中,薛综上书孙权:“交州刺史会稽朱符,多以邻人虞褒、刘彦之徒,分作长吏侵虐百姓,强赋于民黄鱼一枚,收稻一斛,百姓怨叛……”

明代杨慎的《异鱼图赞》中说:“南有鱼凫国,古蜀帝所都。娄县石首鱼,至秋化为凫。鱼凫之名义,溯此可求诸。”鱼凫即鱼老鸹,野鸭,古称凫,是一种捕鱼的水鸟。它是神话中蜀人的祖先,是古蜀鱼凫部落崇拜的图腾。大约四千五百年前,生活于岷江上游的鱼凫氏族进入成都平原,为蜀王,史称鱼凫王。现成都市温江一带就有鱼凫王墓、鱼凫城遗址等多处遗迹。石首鱼到了秋天就变成凫——传说而已。

石首鱼的耳石还可用作酒筹(饮酒时用来计数的骰子)。《岭表录异》中记载:“石子如荞麦粒,莹白如玉。有好奇者,多市鱼之小者,储于竹器,任其坏烂,即淘之,取其鱼顶石,以植酒筹。”

[我要纠错][推荐] [收藏] [打印] [ ] [关闭]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网站维护制作:海洋出版社 《海洋世界》杂志社 中国网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大慧寺路8号 邮编:100081
稿件联络信箱:oceanworld@gmail.com 网管信箱:fengz@china.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