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与生态
地质与地理
资源与环境
气候与灾害
权益与文化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海洋世界>> 其他生物 字号:
大智若“鱼”
海洋世界 | 时间: 2010-06-11 17:41  | 文章来源: 香颂

会思考

一位动物学家劳伦茨通过长期观察发现,鱼儿确实是会思考的。他曾对躄鱼的观察中发现了一件有趣的事情。有一天,已经很晚了,大部分小鱼都已回到巢里,雌鱼在巢的周围巡视看护着。这时,劳伦茨往鱼缸里放了一些蚯蚓碎块,雌鱼对此不屑一顾,但是正在负责收集晚归小鱼的雄鱼却擅离职守,咬住一块蚯蚓就大嚼了起来。忽然,雄鱼看到旁边有一条小鱼离巢而去,于是马上冲过去将那条小鱼衔进已经塞得满满的嘴里。这时候,这条雄鱼就面临着一个不同寻常的难题:它是应该把蚯蚓咽下去,还是应该把小鱼弄回巢里。劳伦茨认为:“假设鱼也有思维的话,那么就应该是在这一刻。”有几秒钟,这条雄鱼一动不动,但可以看出当时它所有的感觉器官都处于紧张状态。终于,雄鱼使出了一个巧妙而简便的解决办法:把嘴里的东西全部吐到鱼缸底上,然后不慌不忙地吃掉蚯蚓,一边吃一边盯着那条小鱼。吃完以后,雄鱼带上小鱼一起回家了。

会用工具

科学家奎杰是一名垂钓爱好者,有一次他在一座大桥上钓到一条鱼,这条鱼一边挣扎,一边把渔线拖到200米之外,直到把渔线拉直为止。然后这条鱼朝桥墩方向游去,绕着桥墩上的木桩游了几圈,突然用力一拉,渔线被拉断了。如果就此结束,你可能会说这条鱼解救自己只是一种偶然。奎杰继续观察,他看到这条逃脱的鱼20分钟后,又咬住了渔钩上的鱼饵,可这次它并没有游到远处去,而是绕着桥下的木桩游了几圈,又一次拉断了渔线。不少人曾遇到过钓到的鱼又逃走和鱼吃掉了鱼饵而不上钩的事,似乎都说明鱼能在与人的较量中不断积累经验。

鱼类不仅会使用那些自然界中的工具,人类制造的工具他们也能慢慢掌握使用技巧。据报道,在一个搭着活动小平台的鱼塘里,某段时间在小平台上放上许多蚁卵,平台下系着一条绳子,绳子的末端挂到水里。鱼塘里的金鱼很快就学会了通过拉动绳子使小平台翻转,从而让蚁卵如阵雨般地落到水中成为自己的食物。

学习能力

虽然鱼类的脑部较小,但它们中间有些种类仍然具有一些令人惊讶的认知能力。比如身材娇小的九刺棘鱼,他们在寻找食物时能明显表现出人类般的智能。通过将自身的经验与其他伙伴的行为进行比较,刺鱼能够提高各自的成功率。

他们在寻找食物中的这种策略可以被称作“爬山法”。所谓“爬山法”是一个数学概念。通常随机尝试各种方案来解决问题效率是非常低效的,因为这种方法没有充分利用已经发现的较有效的方案。爬山法则不同,它常常以一个随机方法开始,然后在其相近的方案中寻找更好的方法(比如企业中试验各种方案来降低生产成本)。这类似于从山腰上的一个点找到方向不断向山顶前进,因此这种方案被称为“爬山法”。“爬山法”广泛应用于人类社会中,技术的进步赋予人们可以通过社会学习选择最佳技术并加以改进,因此形成了文化积累。九刺棘鱼正是这样像人类一样学习。

科学家们在莱斯特的梅尔顿布鲁克小溪捕获了270条九刺鱼。这些鱼被安置在一个装有两个喂食器的水箱,其中一个“大量喂食器”比另一个提供更多量的食物。将那些已习得偏好“大量喂食器”的九刺鱼放在一边,让它们看着同伴九刺鱼进行另一项测试。之后将两个喂食器位置互换。那些九刺鱼观看了一段时间之后,被允许自行选择一个喂食器,结果有75%的九刺鱼能够从自己的观察中明白喂食器位置已被互换,然后选择“大量喂食器”。

      1   2  


[我要纠错][推荐] [收藏] [打印] [ ] [关闭]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网站维护制作:海洋出版社 《海洋世界》杂志社 中国网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大慧寺路8号 邮编:100081
稿件联络信箱:oceanworld@gmail.com 网管信箱:fengz@china.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