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与生态
地质与地理
资源与环境
气候与灾害
权益与文化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海洋世界>> 其他生物 字号:
比目鱼不比目
海洋世界 | 时间: 2010-06-11 17:38  | 文章来源: 香颂

比目鱼还有许多其他名称,如鞋底鱼、板鱼、箬叶等,皆根据其特殊的体形而来。三国时期的沈莹在《临海异物志》中写道:“婢履鱼,口在腹下,形似妇人履。”唐代刘恂《岭表录异》:“比目鱼,南人谓之鞋底鱼,江淮谓之拖沙鱼。”《然犀志》:“比目鱼,状如妇女鞋底,背紫色,腹白,无鳞。口近于腹,两眼并相,一明一暗,亦微分大小。”宋代罗愿《尔雅翼·释鱼二》:“南粤谓之板鱼,今制[浙]人谓之‘鞋底鱼’,亦谓之‘箬叶鱼’。”元代陶宗仪《临海水土记》:“板鱼片立,合体俱行。比目鱼也。”明代屠本畯的《闽中海错疏》中云:“比目鱼状如牛脾,鳞细,紫黑色,一眼,须两眼相合乃行。”明代《正字通·鱼部》:“魬,比目鱼,名板鱼,俗改作魬。”

在古代,比目鱼另有“鲽鱼”的称呼。汉代许慎的《说文·鱼部新附》:“鲽,比目鱼也。”《尔雅·释地》:“鲽,音牒,比目鱼。”明代杨慎的《异鱼图赞》中写道:“东海比目,不比不行,两片得立,合体相生,状如鞋履,鲽实其名。”

爱情之鱼

古人认为,比目鱼必须两鱼相并而行,必须终生相伴、不离不弃。所以,古人把它当成忠贞爱情的象征。三国时期的徐干写下《宝思》一诗:“故如比目鱼,今隔如参辰。”《史记·司马相如传》:“禺禺魼鳎。”《异鱼图赞》:“王余孤游,比目双逝,水既有之,陆亦相俪,单鵙匹鵹 ,性亦相似。”《管子》:“东海致比目之鱼,西海致比翼之鸟。”孙绰在《望海赋》中写道:“王余孤戏,比目双游。” 民间亦有所谓“凤双飞,鱼比目”之谚。《鬼谷子反应篇》:“其相知也若比目之鱼。”元代贾固在《小令·寄金莺儿》中写道:“乐心儿比目连枝,肯意儿新婚燕尔。”清代著名剧作家李渔写了一部剧本,名字就叫《比目鱼》,描写了才子谭楚生和女艺人刘藐姑的爱情故事。

并非不比不行

从《尔雅》到《异鱼图赞》,人们一直认为比目鱼的行动一定是两鱼相并,不比不行。《异鱼图赞》:“东海比目,不比不行,两片得立,合体相生。”一直到清代,郭柏苍在其所撰写的《海错百一录》中才提出,比目鱼并非不比不行。书中写道:“在海滨以此鱼(指比目鱼)为常肴,缉者多单行,乃受气之偏,非不比不行也。”

王余鱼与桓公封禅

在古代,比目鱼还有王余鱼一称,这来源于一个神话传说。《尔雅·释地》:“东方有比目鱼,不比不行,其名曰鲽。昔越王为脍,剖而未切,隋落于水,化为鱼。”“比目鱼……江东又呼为王余鱼。”《文选·左思<吴都赋>》:“双则比目,片则王余。刘逵注:比目鱼,东海所出,王余鱼,其身半也。俗云:越王脍鱼未尽,因以其半弃水中为鱼。遂无其一面,故曰王余也。”意思是说,当年越王勾践在江上吃鱼,只切了鱼的一半,把鱼的另一半又扔进水里。这一半鱼重新变成了鱼,叫做“王余鱼”。王余鱼只有鱼的一面,两鱼合起来就是比目鱼。当然,这只是神化传说而已。

《管子封禅篇》记载了管仲阻止齐桓公封禅的故事:“桓公欲封禅,管仲曰,古之封禅,东海致比目之鱼,西海致比翼之鸟,然后物有不召而自至者十有五焉。今凤凰麒麟不来,鸱枭数至,而欲封禅母乃不可乎?于是桓公乃止。”

      1   2  


[我要纠错][推荐] [收藏] [打印] [ ] [关闭]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网站维护制作:海洋出版社 《海洋世界》杂志社 中国网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大慧寺路8号 邮编:100081
稿件联络信箱:oceanworld@gmail.com 网管信箱:fengz@china.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