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先秦时代,人们称飞鱼为鳐鱼或文鳐鱼。《吕氏春秋•本味》:“雚水之鱼名曰鳐,其状若鲤而有翼。”《山海经•西山经》:“泰器之山,观水出焉,西流注于流沙,是多文鳐鱼,状如鲤鱼,鱼身而鸟翼,苍文而白首,赤喙,常行西海,游于东海,以夜飞。”汉代许慎的《说文》中称它为“鳐、文鳐”。《本草纲目》:“飞鱼,生南海。大者长尺许,有翅与尾齐,群飞海上。”古人认为飞鱼形似鸟,或如鹞,或似燕,或状如鸢,它们一出现就有风,或是海上有风时它们就出现。唐代刘恂的《岭表录异》:“鸡子鱼,嘴形如鹞,肉翅无鳞,色类鲇鱼,尾尖而长,有风涛即乘风飞于海上,此亦海鹞类也。”明代冯时可的《雨航杂录》中写道:“海鳐鱼,亦文鳐类也。形似鹞,有肉翅能飞上石头,齿如石板,出主风。”明代屠本畯《闽中海错疏》:“飞鱼头大尾小,有肉翅,一跃十余丈。”《临海异物志》:“鸢鱼,状如鸢,唯无尾足,阴雨日亦飞高数丈。”明代何乔远《闽书•鲱鱼》:“飞鱼头大尾小,有翅善飞,福人名绯鱼,以其色红如绯。”
飞鱼有时为避风险,掠水凌空,甚至急不择路,误入渔舟;躲开了鱼口,却成了人们的盘中餐,或成为海鸟(如军舰鸟)的口中食。清代南怀仁《坤舆图说》:“海中有飞鱼,仅尺许,能掠水面而飞。狗鱼(即鲯鳅)善窥其影,伺飞鱼所向先至其所,开口待啖,恒追数十里,飞鱼急上舟,为舟人得之。”飞鱼具有趋旋光性,夜晚若在船甲板上挂一盏灯,成群的飞鱼就会寻光而来,撞到甲板上,自投罗网。明代孙作《飞鱼》:“……飞鱼集樯舵,尾错珍贝,初疑燕雀翻,复骇蝗螟坠……”可见飞鱼云集的气势是何等壮观。
飞鱼经常出现在古代神话中。《楚辞•九歌•河伯》:“乘白鼋兮逐文鱼,与女游于河之渚。”鼋是鳖类中最大的一种。《文选•曹植〈洛神赋〉》:“腾文鱼以警乘。”李善注:“文鱼有翅,能飞。”《文选•曹植〈七启〉》:“寒芳莲之巢龟,脍西海之飞鳞。”李善注:“西海飞鳞,即文鳐鱼也。”晋代左思《吴都赋》:“精卫衔石而遇缴,文鳐夜飞而触纶。”精卫是神话中的鸟名,缴是系在箭上的丝绳,纶是钓丝。杨慎《异鱼图赞补》卷二:“飞鱼身圆长丈余,登云游波形如鲋(即鲫鱼),翼如胡蝉翔泳俱,仙人宁封曾饵诸,着藻灼烁千载舒。”《拾遗记》:“轩辕黄帝时,仙人宁封食飞鱼而死,二百年更生。故宁先生游沙海颂云:‘青菜灼烁千载舒,百龄暂死饵飞鱼。’”
飞鱼肉质鲜嫩,是上等菜肴。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巨洋水》:“小东有一湖,佳饶鲜徇,匪(同非)直芳齐芍药,实以洁并飞鳞。”晋代郭璞《鳐鱼赞》:“见则邑穰,厥名曰鳐。经营二海,娇翼闲宵。唯味之奇,见叹伊疱。”每年清明前后,是飞鱼的产卵季节,也是捕捞飞鱼的好时机。
《古今图书集成》中记载了鳐鱼的故事:“歙州图,经歙州赤岭下有大溪。有人造横溪浮梁。鱼不得下,半夜飞从此梁过。其人遂于岭上张网以捕之。鱼有越网而过者,有飞不过而变为石者。今每雨,其石即赤,故谓之赤岭,而浮梁县得名因此。” 歙州,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设置,今安徽歙县。歙州赤岭下有一条大溪,有人造了一座横跨大溪的桥,阻挡了鱼的去路。于是,鱼只好在半夜飞过桥梁,有人就在岭上张网捕鱼。有的鱼飞过桥梁,飞不过去的鱼就变成石头。每到下雨时,石头就变红,“赤岭”的名字由此而来。浮梁县也是因这个故事而得名。
|